狂犬病是一种发病后死亡率百分之百的严重传染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体导致的。除了狗,猫、蝙蝠等动物也可以传播狂犬病毒。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这些动物的唾液当中,因此人被这样的动物咬伤、抓伤,或者被含病毒的动物唾液污染眼结膜等情况都可能会传染。蝙蝠洞穴的空气中也含有大量这种病毒,经呼吸也可吸入。因此在野外活动时,也要远离这种高危环境。动物感染狂犬病病毒之后也会发病,表现为各种行为异常。而在其发病的前5天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狂犬病的潜伏期最短10天,最长数月。被狂犬咬伤后,如果不进行医学救治,发病率高达30%-60%。咬伤头颈部时发病率更高。
狂犬病发病后,可以有发热、烦躁、兴奋,肌肉痉挛、恐水等症状。其中恐水症状非常突出,即使听到水声也会惊惧不安,因此本病也称为“恐水症”。
受伤后的处理:
1、被猫狗咬伤、抓伤后,立即用长流水清洗伤口半小时以上,最好用肥皂水或双氧水,没有条件时用清水亦可,同时不断向外挤血。咬伤的伤口往往表里创口较小,但里面很深,因此必要时可以用无菌锐器扩大伤口,以便于将病毒冲洗干净。也可以用牙刷等工具刷洗伤口。
2、冲洗后用医用酒精或碘酒对伤口进行内外消毒。消毒后可以用无菌纱布覆盖在伤口上,但不要包扎。
3、就医治疗。根据情况不同,注射狂犬疫苗或免疫球蛋白。首次注射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伤后的48小时内,越早越好。疫苗的特点是效果较稳定持久,但起效较慢。如果咬伤严重,或伤口位置在头面部,则必须注射免疫球蛋白(即抗毒素)。免疫球蛋白的特点是效果明显,起效快,但不持久。
很多流浪猫狗,并未接受过疫苗注射。因此建议同学们不要与这些动物过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