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云端漫步,学海遨游

2020-03-04  点击:[]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阻击战仍在继续。面对此次疫情,我校也开启了尚无先例的超大规模的集体在线教育,这也是目前面对疫情的冲击能够尽可能保持学生学习生活正常运转的过渡之策。为能够更好的推进线上教学,我系师生也在此付出了不同程度的、甚至前所未有的努力。2月20日,全系老师打响了线上教学的攻关战。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我系线上授课模式逐渐成型,艺传师生在“云端”互动的热情也与日俱增。

《传播学概论》

任课老师:陈仁铭

授课对象:广编1911、广编1912

“中国大学慕课网,腾讯课堂讨论、答疑,对分易考勤,检查笔记,布置作业”经过前期反复测试与磨合,艺传系陈仁铭老师已整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有效的保障学生学习效果。陈仁铭老师借用对分易软件进行考勤,以防遗漏。同时通过腾讯课堂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笔记,以确保学生认真听课。为防止学生产生疲劳感,陈老师还安排了讨论环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们在互动中激发灵感,收效显著。

学生笔记

陈仁铭老师网课环节

虽然目前线上教学只开设了一个月的课程,但是陈老师尽可能的寻找网络资源,尤其是高质量的视频课分享给学生。鼓励学生不但要学习老师选的“规定动作”课,还要自己选择有难度,有兴趣的视频课,作为自己的“自选动作”课。在平时的互动中,陈老师也总是建议学生们多阅读,少游戏,合理利用时间,丰富自己。

陈老师为学生们提供学习资料

在这段特殊的云端漫步旅程中,陈老师表示最想赠与学生的词语是“慎独”

《纸媒编辑实训》

任课老师:张静

授课对象:视传1911、视传1912

“线上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传统课堂中集体听课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难以做到面对面的沟通,会导致教师无法及时获得每位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感觉要想上好线上课程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还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够让学生有动力和兴趣去学习。”艺术与传媒系张静老师感慨道。

张静老师授课照片

张静老师在多年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疫情之下“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授课要求,更是始终严谨认真地应对新平台与新技术带来地挑战。对于学生们来说,张静老师是陌生而又神秘的,对于新加入的课程,学生们更是既期待又紧张,因为这是一门非常考验学生们实践能力的课程。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实践的时候可以更好的操作,张静老师将课堂巧妙地分成三个流程。首先是课前,根据课程内容列出主要的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性的去看视频,同时将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将视频中的重点内容编辑成word文档,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做解释,这样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可以对照文档去看,更容易理解和抓住学习的重点;课中提前设计好讨论的问题,用讨论的环节帮大家梳理和理解课程内容,同时解决大家的疑问;课后通过实践练习完成对课程学习的检验,同时也能帮助老师掌握好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张静老师腾讯课堂网课环节

经过近一周左右的线上学习后,学生们都表示张静老师的课程严谨却不失趣味,视频教学将每一步操作都讲的很详细,课堂中的互动环节也非常的活跃。课后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老师也都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沟通的也非常愉快。

学生上课照片

我们虽未曾谋面,却恰似故人。云端也因为有了你的指引,我们才能遨游的更远。这是张静老师与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

《园林植物造景》

任课老师:万婧

授课对象:环艺1711、环艺1712

线上教学让大部分老师最担心的都是学生们的自觉性,可是对于我系的万婧老师来说,她最关心的是学生们能否跟上课程节奏,保持学习的兴趣。对此,万婧老师也同我们分享了她的做法: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都必须做好课前备课工作。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选取合适他们的慕课,并且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规划整理好。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在线课堂教学,将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以防学生产生疲劳感,在讲解过程中多运用实际案例,使讲解更加生动。在互动环节中,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想多问。

万婧老师授课照片

特殊时期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令万婧老师感动的事情。由于疫情爆发突然,大部分同学没有准备好充足的纸和笔。在无法出门的情况下,找出家里各种能用的纸和笔做笔记,即使没有文具的同学也通过电子文档即使记录学习内容。

学生们克服困难,整理的课堂笔记

尽管,线上教育遭遇问题和困难,出现吐槽和调侃,可庆幸的是,这些都被我系师生视为一种动力——一项复杂工程,总是在不断回应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日臻完善的。“云端学习”只是过渡性的措施,疫情结束后,大家终究是要回归线下的课堂里。我们要相信后者是不可替代的。

面对险恶的疫情。艺传系全体师生护持本心,安稳踏实,不断精进学业。更满怀期待不久的未来,我们理工相遇。